close

書名:空間與心靈的淨化整理術

英文書名:Your Spacious Self

作者:Stephanie Bennett Vogt

 

IMG_1465.JPG

過完農曆年的第一個分享。

其實這本書在我過年前就已經看完了,當初因為書的標題,

誤以為又是一本在講斷捨離,離開東西就可以得到心靈淨化的書,

但其實這本書的內容遠比我想像的還要更多些。

這本書的翻譯書名並不是太好,要看英文書名The Spacious Self,

簡單來說,就是讓自己的心靈開闊的一本書囉!

 

書本身分成六大章:

分別是覺醒、意向、行動、非認同、同情、智慧。

看吧~跟丟東西一點關係都沒有吧~

因為這本書的重點其實在「自我」(Self),所以內容比較像是冥想、正念的書。

 

「覺醒」

作者一開始從自己生活失控、身體垮台、被內在雜音吵到沒有一刻安寧開始。

於是就這樣,40多歲的她,身兼母親、妻子、老師等角色的她,勇敢的告別職涯,

拋下了資深的職業、穩定的薪水、完整的福利、親人般的同事朋友。

拋下一切後,才真正去面對自己的熱情、渴望、恐懼。

有時,真心敬佩這樣的瀟灑(或許在瀟灑背後有許多的憂慮),

可是換作是我,怎麼可能有勇氣如她一般拋下現在的職業

(其實我和作者的相似度大概85%以上吧)

當然,我沒有她面臨到的危機,雖然有著想要好好放個長假的感覺,

或許也因為沒有被逼到絕境,不覺得有真正要改變的必要吧~

總之,這本書就這樣吸引了我(還是我吸引了這本書到我的生活中?),

也感動了我,就讓我來分享一些觸動到我的點吧~

 

作者並不覺得自己要完全與世隔絕去當個僧人才能學到人生真理,

她在自己的家裡看著家中的雜物,覺得這些雜物都是她的人生導師,

在清理的過程中,理解了「無可取代的智慧,正是來自於--活在當下;

若有陰影出現,張開雙臂迎接它;而且,時時刻刻帶著天真的好奇心面對世界。」

感覺上都是陳腔濫調,可是,往往真理就是這麼簡單,

透過整理,不要執著於過去、不要擔憂未來。

遇到什麼樣的遭遇,坦然接受,都當作是課程,都用好奇心來面對。

 

這本書中,也希望讀者們可以準備一本筆記,

好在清理時,能記下體驗、沈思、目標以及各種想法。

每天每天反省、思索,這樣才能拋開大量的心裡與情感垃圾。

在每一小節的後面,都有一個部分叫做「清理日記」,

會有引導,告訴讀者該去思考什麼部分,可以記錄下什麼樣的變化。

(我自己並沒有做這個部分,因為我的雜物數量已經降到頗低了,

不過,或許可以繼續努力再試試看自己還能如何去蕪存菁。)

 

在各種混亂中,有有形的混亂,也有無形的混亂。

而往往在整理有形的混亂中,也是在整理無形的混亂。

這ㄧ點我相當能感同身受。

畢竟這幾年的斷捨離練習都是這樣的情況。

我身周的物品越是乾淨整齊,我的思緒越清楚、身體的感受越好。

這就是為什麼我踏上了斷捨離之路後就再也回不去了。

 

當然啦~書中還是有斷捨離的觀念,教導讀者如何觀察自己無法捨棄東西的原因。

像是最常見的「以備不時之需」又或是「這讓我想起...」,

不過,這些對我來說都不是這麼有影響力了(從一開始好像就不是)。

其實我們大家都理解很多東西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可是在生活的當下卻又把每樣東西都抓得緊緊的,

這樣的生活著實辛苦,所以當把緊握的手放開的時候,才能感受手心裡的空間呀!

 

「意向」

Ralph Waldo Emerson (愛默生)Quotes. 

Once you make a decision, the universe conspires to make it happen.”

之前看過「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中也有類似的話,

“When you want something, all the universe conspires in helping you to achieve it.”

這兩句話的意思都強調「意向」的重要性。

「當你做了決定、真正想要某物,全宇宙都會來幫你的。」

這是多麽令人安心的話語呀!

這個關於第二部分的文章,是我也很喜歡的「吸引力法則」,

用自己的心智反覆的增強對目標達成的力量,並保持時時感恩的情緒。

其中,就教了冥想的方法,我覺得可以試試看。

不過因為我本身就已經常在冥想了,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試試看,

冥想並不是要躲到山裡、坐在樹下、被瀑布沖、盤腿盤到腿麻,

常常,只需要找個安靜的地方輕鬆地坐下來就可以了。

 

接著呢,我很喜歡的地方就是她發明了(?)清理的咒語?

對我最有感覺的三句咒語是「我已經夠好、我什麼都不缺、一切都已足夠」。

作者表示,這些句子不是用來取代思緒,而是提高振動能量。

不過,我不太喜歡其中的「我什麼都不缺」,因為句中有「不」這個字。

所以我自己是把句子改成「我什麼都有了」。

每當我覺得又想逼自己多做一些事,或是想把東西放入購物車裡時,

我就會先深呼吸,把這三句話,穩穩地唸一遍,

神奇的是,我的感覺就會好多了。

 

當然啦~在轉變自己思考模式的時候,最常用的技巧之一就是想像自己生命將盡,

在生命的最後一天或是最後一週時,你會把時間騰出來作什麼呢?

「遺願清單」(The Bucket List)是很常使用的技巧。

想想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想陪伴的人,是讓自己活的清楚的最佳方式囉!

 

可惜的是,這本書我並沒有在過農曆年前多看一遍,

作者引用了Shirdi Sai Baba的一句話,

「在你講話之前,先問問自己:有必要講嗎?

要說的話是真實不假的嗎?帶有善意嗎?還是緘默不語會更好?」

過年期間難免要和許久不見的親戚見面,尷尬的是,話不投機半句多,

有時我又不想講場面話,說實話又常頗傷人,

如果能多看這本書,或許許多不必要的考驗就不會出現,

或許可以保持緘默更長的時間,笑看身邊發生的一切囉~

 

「行動」

「Less is More.」是所有極簡主義者都聽過的話吧~

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擁有的東西越少,有的生命空間越多」。

作者卻把這句話轉成,「小小事物的累積,就會變成很大的轉變。」

(這其實就是Atomic Habit原子習慣裡面的概念。)

光是想要減少東西,東西是不會減少的。

放輕鬆、簡化、重複、從小事做起就不會有凡事起頭難的困境了。

珍惜身邊的每樣事物,用心的對待、每日收拾歸位,真正去使用。

 

接著,就是真的比較像是斷捨離的部分,

作者要大家把東西分門別類,並且提供一系列自問自答的問題,

讓讀者們能夠去認清自己對身周事物的依賴性,

接著把全部的事物分成「保留、移轉、丟棄、不歸類」。

這樣一來,打掃和整理就漸漸地變成了療癒的過程囉!

(雖然我最近都沒進行30天的挑戰,不過檢視身周事物已經變成習慣,

所以幾乎有意識、稍不忙的時候幾乎都在斷捨離囉~

就沒有那種東西多到讓我想進行30天挑戰的慾望了。

不過,沒試過的朋友們可以試試看,會意外發現自己有這麼多不必要的東西呢。)

 

「非認同」

這個部分,感覺上是要我們一旦做了決定後,就成為自己的觀察者進行內觀。

把焦點轉換,如:「我頭痛」改成「這是頭痛的感覺。」

把「我」從句子中移除,似乎就變成了客觀的觀察者來檢視日常生活的遭遇。

能夠單純的接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從執念中將自己抽離。

(斷捨離已經進入了斷開執念、捨棄自我、離開我執啦~嗡~)

 

當然啦~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即使我們接納了當下,不如意事總是不停發生。

所以作者也很貼心的寫了一小節「失望策略」

告訴讀者遇到失望的事情時,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

 

最喜歡的地方「什麼也不做」!哈哈!

如果我們都是工作狂,那這節可能會使很多人抓狂。

但是作者認為「什麼也不做,是人的存在的合理狀態。」

什麼!!如果大家什麼都不做,那人要怎麼生存下去!!!

其實,作者是覺得,一天下來,要留給自己一些空白時間,

在空白時間中,什麼也不做,去感受「無為」的狀態,

這樣,反而會有令人愉悅的空闊感,能去體會祥和、寧靜唷!

 

「同情」

能夠同情他人很好,但是在整理的過程中也別忘了同情自己。

給自己多一點喘息的空間好好地休息。

給自己充足的水分、吃真正的食物、給自己無條件的支持、

好好的泡個澡、享受孤獨的時光,真的需要的時候就去尋求協助。

可以的話,放聲大笑,(看看自己喜歡的搞笑影片之類的)。

這個部分,是一些實作,在生活中可行的建議。

我最常做的就是看搞笑影片笑到肚子痛囉~

 

「智慧」

如果都能做到以上的步驟,其實離智慧不遠了嗎?

(我還是覺得自己不夠有智慧呀!常常知行不合一哪!)

不過,作者安慰讀者說,這一切的轉變都需要時間滴~

所以即使內在的聲音常常質疑自己的一切,也要耐著性子好好的整理自己的情緒。

不加阻撓、擁抱它、接納它、信賴它。

作者最後的建議,有許多的課表可以讓讀者按表操課,

可以的話,找個伴一起執行的話更有執行力,也能看到自己的盲點。

 

我覺得,或許因為作者本身是位老師,

所以書中有許多的部分都是可以按圖索驥、按表操課。

對於斷捨離、冥想、吸引力法則新手來說,這本書大推。

雖然書中的觀念,我都接觸了不少,但是仍能在書中找到一些連結點,

讓我對於這些概念的觸動方式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當然啦~我也會繼續多看幾遍,讓自己成為我的一部分後好好的來實踐的。

 

 

 

 

 

arrow
arrow

    慢慢就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